PBJ|汤继华团队揭示ZmRF5与MORF8和RS31A形成切割/育性恢复复合体对atp6c 5'区域部分切割并恢复育性的机制

细胞质雄性不育是玉米、水稻、小麦等多种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目前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CMS-C)不育机理已被解析,恢复基因的克隆以及恢复机理的解析尚不清晰,恢复基因的克隆以及恢复机理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CMS-C 核质互作机理,为玉米不育化制种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2月11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玉米遗传课题组汤继华教授在植物学顶级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影响因子:13.8)正式发表题为“A P-type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ZmRF5 promotes 5′ region partial cleavages of atp6c transcripts to restore the fertility of CMS-C maize by recruiting a splicing factor.”的研究论文,揭示了ZmRF5通过与MORF8和RS31A形成切割/育性恢复复合体对不育基因atp6c 5’区域进行部分切割并恢复育性的分子机制。
《PBJ|汤继华团队揭示ZmRF5与MORF8和RS31A形成切割/育性恢复复合体对atp6c 5'区域部分切割并恢复育性的机制》
本研究通过图位克隆和精细定位得到玉米CMS-C恢复基因ZmRf5的候选基因ZM00001D007531,构建过表达株系可以使不育系育性恢复,敲除株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育性丧失,功能回补以及等位性检验确定ZM00001D007531即是C型胞质的恢复基因ZmRf5。
《PBJ|汤继华团队揭示ZmRF5与MORF8和RS31A形成切割/育性恢复复合体对atp6c 5'区域部分切割并恢复育性的机制》
ZmRf5在玉米中组成性表达,其中在花药S6时期表达量较高,其编码一个P型PPR蛋白,靶向线粒体。与恢复系相比,不育系中存在23bp和111bp两个大片段缺失,形成终止密码子提前的突变,突变转录本编码37个氨基酸,恢复功能丧失。ZmRF5不直接结合atp6c,通过MORF8的“月老”功能牵线,与RS31A结合形成切割/育性恢复复合体,促进atp6c转录本5′ 区域切割位点从480th核苷酸转移到344th核苷酸以快速部分降解CMS相关转录物,并保留适量的atp6c RNA用于蛋白质翻译,为组装复合物V提供足够的ATP6C。不育系中的ATP6C远低于保持系中ATP6的蛋白含量,在ZmRf5存在下,ATP6C蛋白量恢复正常水平。
《PBJ|汤继华团队揭示ZmRF5与MORF8和RS31A形成切割/育性恢复复合体对atp6c 5'区域部分切割并恢复育性的机制》
该研究克隆了玉米CMC-C恢复基因ZmRf5,验证其恢复功能,并初步探明ZmRF5协同MORF8与RS31A结合形成切割/育性恢复复合体对atp6c转录本5′ 区域部分切割,进而恢复玉米CMS-C的育性的分子机制;补充和完善了玉米C型不育胞质的不育机制,丰富了细胞核与线粒体相互作用的认识。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生林亚楠为本论文第一作者,农学院青年教师杨慧丽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薛亚东副教授、刘宗华教授以及汤继华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72165和31571745)的资助。
文章来源:植物生物技术Pbj
《PBJ|汤继华团队揭示ZmRF5与MORF8和RS31A形成切割/育性恢复复合体对atp6c 5'区域部分切割并恢复育性的机制》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