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团队在白菜高温下的抽薹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白菜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Temperature-Dependent Jumonji Demethylase Modulates Flowering Time by Targeting H3K36me2/3 in Brassica rapa的研究论文,系统解析了BrJMJ18在高温胁迫下稳定白菜类作物花期的分子机理。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气温持续升高,高温胁迫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白菜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是城乡居民的“当家菜”,也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白菜性喜冷凉,高温胁迫引发的发育不良、提早抽薹等现象,会大幅降低其产量和品质,严重威胁到周年供应和稳产保供。近年来,我国夏季高温屡次突破历史极值,挖掘耐热基因,增强高温耐抽薹性,已成为白菜作物改良的迫切需求。

该研究从耐热性较强、不需春化即可开花的白菜类作物亚种—菜心入手,通过对不结球白菜自然群体的规模重测序和驯化选择分析,揭示了不结球白菜的驯化历程,发现组蛋白H3K36me2/3去甲基化酶BrJMJ18增强了白菜在高温胁迫下的花期稳定性。常温下,BrJMJ18直接与BrFLC3的染色质结合,去除H3K36me2/3修饰,抑制BrFLC3表达,促进开花;高温胁迫下,BrJMJ18从BrFLC3染色质上解离,解除表达抑制,转而调控叶绿素合成和细胞分裂,抑制过早开花的同时促进营养生长。菜心型变异的BrJMJ18对下游调控基因的染色质结合具有温度特异性,这种温度依赖的调控使其在在常温下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而在高温下增强了植株的耐高温性,这对提高作物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团队在白菜高温下的抽薹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BrJMJ18的工作模型

蔬菜所辛晓云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苏同兵、于拴仓张凤兰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院创新能力建设和院杰出科学家培育等项目的资助。

该团队多年来专注高产、优质、多抗、耐抽薹白菜品种的培育,利用驯化选择分析、图位克隆等正向遗传学手段,结合基因编辑、超表达植株构建,成功鉴定了一批白菜抽薹、抗病、抗逆及形态建成的关键调控基因,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Nature Genetics,Molecular Plant,Cell Reports等杂志上。因开展工作需要,现诚聘博士后研究人员3名,热忱欢迎有志于白菜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青年才俊加入我们的队伍。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9721-z

文章来源:植物生物技术Pbj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团队在白菜高温下的抽薹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