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刘耀光院士/郭晶心研究员课题组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线发表了题为“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synergistically regulate heading date and regional adaptation in rice”的综述。
植物需要准确地整合外界环境信号与自身的生长发育信号,在适宜的季节启动开花以获得繁殖成功。水稻是主要的食物来源,光周期和温度是影响水稻地理分布和生命周期的关键环境因素。由于全球变暖,粮食安全将面临巨大挑战,全球平均温度每升高1°C,水稻产量减少3.2%。因此,揭示光周期和温度在决定水稻抽穗期和产量方面的协同机制,选择和培育适宜不同区域的品种,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策略适应未来的气候变化,确保粮食安全。
一年当中,光周期和温度的变化是周期性的,同一地域的日照时间越长,接受的太阳辐射多,温度越高。水稻是短日植物,长日(LD)抑制抽穗,短日(SD)促进抽穗。光周期和温度的组合类型包括:长日低温(LT)均抑制抽穗(≥ 13小时,<25°C),短日高温(HT)都促进抽穗(<13小时,≥ 25°C),短日低温和长日高温组合中,日长和温度对抽穗的作用相反。我国大部分稻作区的光温组合类型是变化的,例如华中稻作区,早季包含了长日低温到长日高温的改变,晚季是短日高温→短日低温的变化。
亚洲栽培稻包括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经长期的人工驯化,在中国形成了以秦岭和淮河为界南籼北粳的种植格局。研究发现,为适应外界的光温环境,籼粳间的抽穗期基因存在丰富的等位基因变异。该综述介绍了同时响应光温信号的重要抽穗期基因:OsPhyB、OsFKF1、OsGI、OsCCA1、OsELF3-1、OsLUX、Hd1、Ghd7、DTH8、PRR37、Ehd4、OsCOL4、Hd6、DTH2、Ehd1、Hd3a和RFT1,说明温度信号部分通过光周期途径调控开花时间(见论文的表1,图2)。
论文总结了适应不同稻作区光温条件的抽穗期基因组合。例如在东北稻作区长日低温下,品种需要弱感光,弱功能型Ghd7、DTH8或OsLux抑制抽穗的作用弱还可以增加材料的耐冷性。同时引入其它抽穗抑制基因OsPhyB、Hd16、OsCOL4的弱或无功能的单倍型,利用促进抽穗基因OsCCA1、DTH2、OsELF3-1、Ehd4、Hd3a和RFT1的强功能单倍型,综合表型是提早抽穗耐低温,在较窄的耕作期内结实(图1)。此外,可利用其他的耐冷(COLD1和OsMADS57)或耐热(TT1和OsTOGR1)的基因资源,进一步增加品种对极端温度的耐受性。
对于籼稻和粳稻之间的南北引种,可以通过基因编辑,在粳稻中通过削弱促进抽穗的基因或增强抑制的基因或耐热的基因,使其适应南方高温的环境。通过相反的策略,可以促进低纬度地区籼稻适应更高纬度的低温长日条件,提早抽穗。
总之,利用抽穗期基因对光温反应的研究成果,利用水稻耐冷耐高温的基因资源,有助于设计人工耦合基因模块实现光周期和温度协同调控抽穗期,适应不同地域的具体环境条件。同时,深入研究抽穗期基因等位变异在光周期和温度响应中的差异,将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更多的基因资源。
图1. 不同抽穗期基因组合以及其他耐寒或耐热的基因资源,有助于水稻品种适应不同地区的光温度条件
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后宗伍辈为第一作者,郭晶心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面上项目,国家农业农村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岭南实验室现代农业项目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https://doi.org/10.1093/jxb/erae209
文章来源:植物生物技术P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