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转化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已经来到了2023年,相信许多小伙伴都已经回家准备过年了,在家的日子估计是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因此贴心的小远为大家准备了一篇不那么烧脑,但是很实用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噢!

大豆基因编辑效率检测体系

单个基因的不同sgRNAs具有不同的编辑效率(Naim et al., 2020)。因此,选择最高效的sgRNA靶序列是CRISPR/Cas系统基因组编辑的关键步骤。

预测sgRNA的有效性通常是通过网站计算工具进行的。这些计算工具预测与植物基因组编辑的实验结果会存在一些不同(Naim et al., 2020)。因此,使用所选sgRNAs构建的CRISPR/Cas9载体的编辑效率需要在原生质体(Brandt et al., 2020; Shan et al., 2014; Wang et al., 2016)或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毛状根(Do et al., 2019; Zheng et al., 2020)等实验系统中进行测试。

大豆转化效率低下阻碍了CRISPR/Cas9工具在创制大豆突变体上的应用,为了优化这一工具,可以在sgRNA的基因编辑效率上进行优化,根据上面的介绍,对大豆sgRNA基因编辑效率的优化可以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毛状根体系,大豆中毛根体系的又分为两种:下胚轴毛根体系和离体毛根体系,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于检测大豆sgRNA的基因编辑效率。

1.1
下胚轴毛根体系

1.1.1 大豆种子的萌发

为了获得大豆的毛状根,可以使用在潮湿的室内或开放的花盆中生长的植物。通常使用含有透明盖子且通风的托盘萌发大豆。在种子发芽前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以减少微生物污染和感染的风险。在潮湿的室内种植植物时,杀菌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室内温暖潮湿的环境是病原体特别是真菌生长的理想环境。种子灭菌可以使用下面两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进行。

1.1.1.1 用H2O2/乙醇对种子灭菌

①把大豆种子放入50mL的离心管中(但不要超过25mL刻度),加入H2O2/乙醇混合物至刻度上的40mL,轻轻倒过来清洗种子2min。

②倒去过氧化氢溶液,用过量的无菌水冲洗种子5-6次。

1.1.1.2 用氯气对种子灭菌

①在打开的培养皿中放置一层种子,并将它们放入通风柜下的真空干燥器中。

②将含有次氯酸盐的烧杯放入干燥器中,加入盐酸,然后立即盖上盖子,并用封口膜密封。

③将种子放在氯气中保存14-18h进行灭菌处理。

1.1.2

将消毒后的种子放入1-2cm深的湿蛭石中。如果在潮湿的室内生长,需要使用高压灭菌后的蛭石种植材料,并用70%乙醇消毒过的透明盖子覆盖托盘。将种子放在28℃的生长室或温室中,每天浇水,同时进行步骤1.1.3。

1.1.3 菌的重新活化

在种子消毒的同一天开始准备含有所需质粒的农杆菌菌株。将细菌(从甘油储存液中)画线到含有适当抗生素的LB平板表面,在28℃下孵育2d,然后将单个菌落重新接种到一个新鲜的培养基上。

1.1.4

将新鲜的细菌培养物悬浮在1mL含有15%(vol/vol)甘油的液体LB培养基中,将200μL菌悬液涂布到4个含有适当抗生素的LB培养基的表面,在28℃下孵育过夜。使用含甘油的培养基,可以实现更好的细菌生长和更高的细胞密度。

1.1.5

5天后,第1.1.2步培养的种子应该已经发芽,幼苗已经发育。在孵育后的第5天,健康的具有未展开的绿色子叶的植株应该已经发育出来(图1a)。这些都被用于扎下胚轴实验。
1.1.6

在步骤1.1.4中从培养皿中收集细菌,并接种到第1.1.5步幼苗的子叶节或子叶近端下胚轴处。接种时可以使用细菌膏状物(1.1.6.1)或细菌悬液(1.1.6.2),具体步骤参考下文。

1.1.6.1 菌膏接种

①从培养皿中刮出细菌,在培养皿边缘收集细菌团块(图1b)。

②用针尖取一滴细菌(图1b),把它放在要感染的部位,然后用针穿过膏体刺入植物(图1c)。确保针穿过下胚轴的中心部分。

③用针把更多的细菌膏塞进伤口。

1.1.6.2 菌悬液接种

①从四个培养皿中收集细菌,悬浮在5mL无菌蒸馏水中。

②将菌悬液吸进注射器,刺入子叶节和下胚轴三次(图1c)。确保针穿过下胚轴的中心部分。

③在伤口中注射1-2滴菌悬液。

1.1.7

将受感染的植物转移到蛭石中。如果使用潮湿托盘,将一株幼苗放入30个小室的萌发盘的每个小室中(图1d),然后用无菌透明盖覆盖。保持通风孔关闭,用胶带密封盖子,以保持毛状根的形成和发育所需的高湿度。如果采用开盆法,将4株幼苗放入直径为175mm的花盆中,然后用湿蛭石几乎完全覆盖(图1e)。

1.1.8

将植株置于28℃/25℃光照12h/黑暗12h的生长室(仅潮湿托盘)或温室(潮湿托盘或开放式花盆)中2-3周,此时毛状根(图1f,g)应长约5-10cm(图1h),足够支持植株生长。在此期间,用含有0-2mM KNO3的无菌B&D溶液作为氮源给植株浇水。

1.1.9

当毛状根长约5-10cm时,通过切割形成毛状根的损伤部位下胚轴1cm来去除主根(图1i)。为了简化接下来的分析(例如,在RNA干扰实验中),除了一个毛状根外,还可以切除部分或剩余全部毛状根。为了便于识别转化成功的毛状根,使用含有红色或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双元或综合载体进行转基因毛根鉴定。

《大豆转化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图1 大豆毛状根转化的不同阶段(Kereszt et al., 2007)。(a)转化的理想阶段:5日龄、子叶展开的幼苗。(b)接种菌膏。注意左下角的细菌团在培养皿和针尖上。(c)刺入靠近子叶节的下胚轴。方格表示要成功转化,必须感染大豆苗的哪一部分。在萌发盘(e)的小室中接种幼苗和在花盆(d)中接种幼苗。注意,将托盘盖上盖子,而在花盆中,幼苗的受伤部位被湿蛭石覆盖。大豆植株接种(f)无菌H2O或(g)发根农杆菌后12d。(h)去除主根后的转化大豆植株。(i)表达CaMV 35S启动子驱动uidAGUS)报告基因的转基因毛状根。(j)非结瘤突变体与野生型基因的互补。

1.2
离体毛根体系

1.2.1 大豆种子灭菌

挑选种皮完整的大豆种子放入干燥器中,然后在干燥器中放置一个烧杯(图2),向其中加入4mL的12M盐酸和100mL含5.25%的次氯酸钠,混合以产生氯气(Di et al., 1996),盖紧干燥器的盖子,灭菌16h。

1.2.2 萌发大豆种子

将灭菌后的大豆种子种脐朝下,在MS培养基上进行萌发,大概萌发5d左右,下胚轴与子叶成90°夹角的时侵染效率是最高的。

1.2.3 制备农杆菌菌液

根据大豆种子萌发的时间,计算准备农杆菌的时间,保证侵染的农杆菌菌液准备好的时候刚好也是大豆最适合侵染的时期。

从培养皿中挑取转有对应质粒的K599阳性单克隆菌落,转移到5mL含有对应抗生素的YEP液体培养基中。随后将培养基放在28°C,250rpm的摇床中孵育12小时。接下来,将1mL的YEP农杆菌培养液转移到100mL的YEP液体培养基中,在28℃下以250rmp的转速振荡培养,直到达到600nm(OD600)处的光密度为1.2。在接种大豆子叶之前,农杆菌培养液以3500rpm/min的转速离心10min,农杆菌在共培养(CC)培养基中重悬至OD600为0.6。对于CC培养基的配方,其液体CC培养基含有B5(Sigma),1/2 B5,或MS(Sigma),1/2 MS盐(添加0.5 g/L MES),2%蔗糖,1.67mg/L 6-BA,0.25mg/L GA3和40mg/L乙酰丁香酮(AS)(pH=5.4)。

1.2.4 农杆菌侵染大豆子叶节

用手术刀以45°角切去每粒萌发种子的1/3部分子叶和下胚轴,将损伤的子叶转移至农杆菌CC培养基中侵染30min。外植体感染后均匀放置于CC固体培养基上,24℃,光照16h/黑暗8h条件下共培养5d。固体CC培养基含有B5(Sigma),1/2 B5或MS(Sigma),1/2MS盐(添加0.5g/L MES),2%蔗糖,0.7%琼脂,1.67mg/L 6-BA,0.25mg/L GA3和40mg/L乙酰丁香酮(AS)(pH=5.4)。共培养完成后,将外植体转移到生根培养基(RM)中,置于24°C暗培养箱中10天。RM含有MS盐(Sigma)(添加0.5g/L MES),2%蔗糖,200mg/L头孢噻肟(pH=5.7)。待长出毛根后可以剔除一些杂根或者看着就不像阳性根的毛根,一般一个大豆子叶节上保留5根毛根比较合适,离体毛根长的足够长时,可以提取DNA进行检测。

《大豆转化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图2 用子叶作为外植体的大豆毛根转化流程(Cheng et al., 2021)。

1.3
应用

在构建大豆突变体库的过程中,利用离体毛根体系首先对sgRNA的编辑效率进行检测,针对每个基因选择编辑效率高的sgRNA用于稳转。具体的内容这里就不展开了,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下载原文进行阅读噢!

《大豆转化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图3 大豆中CRISPR-Cas9的混合诱变过程(Bai et al., 2020)。
转基因阳性苗的筛选方法

快速获得大量的转基因阳性材料对科研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同时随着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的发展,以食用为目的的转基因植物的种类以及种植面积快速增加,能够快速筛查准确市场转基因产品对于维护粮食安全也至关重要。目前,转基因检测方法依据原理主要是针对核酸和蛋白质的检测。此外,部分研究人员推测转基因产品可能在物理特征或化学成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有不少探讨色谱、光谱和生物传感器等相关技术在转基因检测上的可行性的研究出现。但由于这些方法没有明确的检测靶标,存在技术复杂、所需设备要求高以及检测结果不稳定等多种原因,目前依然在研究中(茆少星, 2021)。今天就主要为大家介绍较为实用和简便的大豆阳性苗检测方法。

2.1
利用可视化报告基因的检测方法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对转基因载体上的目的基因或报告基因进行PCR检测,这个大家很熟悉了。但对于大量样品检测来说,这种方法很费时费力。在很早之前,研究人员就开始利用荧光蛋白如GFP等来作为报告基因,通过使用荧光显微镜来对转基因植物进行筛选,或通过添加外源底物对含GUS等报告基因的植物进行染色来进行筛选。下面主要介绍在不添加任何外源底物或使用任何设备的情况下,用肉眼就可以观察的检测方法。

2.1.1 利用DsRed2作为大豆中瞬转和稳转的报告基因

Keito Nishizawa等人利用一种红色荧光蛋白DsRed2作为大豆中瞬时表达和稳定转化的视觉报告蛋白(图4)。DsRed2在体细胞胚胎中瞬时和稳定的表达很容易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到,从而很容易确认基因导入。同时用荧光显微镜能检测到转基因植株的叶片和种子中DsRed2的红色荧光。此外,与表达GFP的种子相比,表达DsRed2的种子即使在白光下也能通过颜色识别,DsRed2对转化植株的生长和育性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图5)。这些结果表明,DsRed2是一种适合(甚至比GFP更适合)大豆遗传转化的报告基因(Nishizawa et al., 2006)。

《大豆转化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图4 质粒载体结构(Nishizawa et al., 2006)。pUHR和pUHR分别是带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2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sGFPS65T)的载体。

《大豆转化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图5 DsRed2在稳定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Nishizawa et al., 2006)。a、b、c分别为大豆叶子种子外部和种子内部,单个小图片中左上、右上和下分别为携带pUHR载体的转基因植物、携带pUHG载体的转基因植物和非转基因植物;在白光下(左)或在DsRed2荧光激发下(中)或sGFP(S65T)荧光激发(右)。

2.1.2 利用花青素AtMyb75作为毛状根筛选的报告基因

花青素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类黄酮,是植物器官或组织着色的主要原因。拟南芥AtMyb75编码R2R3型MYB转录因子能够调节花青素的产生。Yinglun Fan等人为了克服传统转基因毛状根筛选方法的不足,利用花青素AtMyb75作为毛状根筛选的报告基因,能够在豆科植物根部表达驱动的花青素积累,在不添加任何外源底物或使用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具有花青素积累的紫色/红色转基因阳性根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到,并且很容易与白色的非转基因根区分(图6a-e)。毛状根经GUS染色实验验证,呈现紫红色的毛状根同样能被GUS染成蓝色(图6f)。

《大豆转化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图6 含35S::AtMyb75转基因豆科植物毛状根中花青素的积累(Fan et al., 2020)。大豆PI377578(a);L. corniculaus(b);L. japonicus(c,d)和M. truncatula R108(e)中过表达的阳性毛状根是紫色或红色的。转基因阳性的根用箭头表示。bar=1cm

特异性根瘤菌可以与特定的豆科植物(或豆科植物的基因型)建立有效的共生关系,从而形成固氮瘤。例如,大豆PI377578可以防止根瘤菌USDA193结瘤,大豆中的Rfg1负责结瘤限制(未发表的数据)。为了进一步验证AtMyb75作为报告基因的可靠性,在USDA193接种的PI377578中用以AtMyb75作为报告基因的CRISPR/Cas9系统敲除Rfg1。转基因根只含有双等位纯合或杂合的Rfg1突变体才能形成根瘤。如预期的那样,成熟的固氮根瘤在产生花青素的紫色/红色转基因根上成功形成(图7a, b)。在非转基因根上没有形成结节(图7a)。转基因根瘤经PCR分析和测序确认(图7c)。

《大豆转化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图7 以AtMyb75作为报告基因的CRISPR/Cas9介导的敲除USDA193接种的大豆PI377578中的Rfg1(Fan et al., 2020)。

为了评估毛状根过表达AtMyb75是否能诱导不同大豆品种花青素积累,研究者分析了86个大豆基因型。86个大豆品种中有39个积累了可视化的花青素,发现在紫色下胚轴的大豆品种中过表达AtMyb75,转基因根中会积累花青素,而绿色下胚轴的大豆品种不能。这就需要对更多具有紫色和绿色下胚轴的不同基因型的大豆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测试。随着花青素合成机制的阐明,有可能通过调控绿色下胚轴大豆中参与花青素合成的其他基因的表达积累花青素,并作为报告基因广泛应用于大豆的所有基因型(Fan et al., 2020)。

2.1.3 利用GmW1作为大豆稳转筛选的报告基因

Li Chen等人开发了一种通过颜色鉴定转基因大豆植株的方法。首先研究者从紫花大豆品种ZH42中分离到一个编码类黄酮3050-羟化酶的GmW1基因,能够控制大豆的花色。研究人员在Jack和Williams 82(白色花朵)中过表达GmW1基因,出现了紫色花朵。所有开紫色花的植物都是阳性植株,而且这种性状似乎稳定地遗传给了后代,并且GmW1表达水平越高,颜色越深。

研究人员还在紫花品种ZH42对GmW1进行了基因编辑,基因编辑大豆植株T0出现了三种花色,通过分析T1突变体的表型和纯合型,发现得到的T0代白花植株为双等位纯合(图8j)。还发现了花的颜色和茎的颜色之间的对应关系,野生型Ws82的茎为绿色,花为白色,而Ws82中GmW1过表达植株的茎为紫色,花为紫色。在ZH42w1突变体中,茎色由紫色变为绿色,花色由紫色变为白色。紫色花植株的茎是紫色的,而白色花植株的茎是绿色的(图8k,l)。因此无需等待开花,就可以通过幼苗的茎的颜色快速识别转基因植株。

《大豆转化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图8 通过GmW1基因的调控识别基于颜色的转基因或编辑突变体(Chen et al., 2022)。

综上,在这个新的报告系统中,颜色强度可以作为过表达转基因植株表达水平的反映。过表达GmW1的植物中发现了浅粉色、粉色或紫色的颜色,GmW1表达水平越高,颜色越深。虽然存在颜色过弱而无法识别的可能性,但最好是选择表达相对较强的转基因植物进行研究,表达过弱的转基因植物应该被淘汰。对于基因编辑载体,将35S::GmW1表达元件整合到CRISPR载体中,由于编辑植株会产生三类花色情况,仅通过花或茎的颜色不能直接确定纯合和杂合。但通过分析花或茎的颜色可以筛选出纯合突变体(Chen et al., 2022)。

但该研究并没有构建GmW1为报告基因的载体进行其他基因过表达和基因编辑的测试,GmW1作为报告基因是否会影响其他基因的过表达或编辑还未可知。而且该研究仅测试了Jack、Ws82和ZH42三种品种,观察花和茎的颜色是否对于大多数大豆品种都适用还需要研究。

2.2
利用

抗性基因为报告基因的检测方法

2.2.1 除草剂叶片涂抹法

刘志敏等人以萌发大豆的生长点、子叶节、下胚轴3处为外植体,将带有抗除草剂草甘膦基因EPSPS及草丁膦抗性筛选基因Bar的质粒借助农杆菌介导转入大豆中,通过共培养及盆栽种植获得转化体。经过对T0代和T1代植株进行双重PCR检测以及两种除草剂的抗性鉴定得到转基因阳性株。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萌发种子转化法已将两种除草剂抗性基因成功的转入大豆中,其综合转化率约为0.37%。

该研究中植株除草剂抗性检测,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野生型大豆上涂抹不同浓度的草丁膦,从而确定大豆的草丁膦适宜鉴定浓度为135mg/L。同时对T0代转化体和野生型植株的一半叶片涂抹135mg/L草丁膦。1周后,转基因植株维持正常状态(图9B),而野生型大豆叶片开始变黄(图9A);一段时间后,野生型植株整株都枯黄,而转基因植株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图10)。为了验证转基因表型的稳定性,对T1代的PCR检测阳性植株依然进行草丁膦检测,得到与T0代相似的结果(图9C,D)。为了进一步明确转基因植株的抗除草剂能力,对草丁膦抗性植株的叶片继续喷施草甘膦,部分植株依然维持抗性(图9F)。由此可以初步确定已将EPSPS基因及Bar基因成功的转入大豆植株中(刘志敏等, 2013)。

《大豆转化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图9 野生型大豆与转基因大豆除草剂抗性检测(刘志敏等, 2013)。A:WT;B:T0叶片涂抹草丁膦;C:WT;D:T1叶片涂抹草丁膦;E:WT;F:T1叶片喷施草甘膦。

《大豆转化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图10 涂抹草丁膦后植株表现(刘志敏等, 2013)。A:野生型;B:转基因植株。

2.2.2 胶体金试纸条法

考虑到除草剂有毒,会对人体和植物造成伤害,同时除草剂涂抹法也不适合大量的转基因植物筛选,较为耗时。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胶体金试纸条法是目前较为简便的定性检测方法。胶体金试纸条法依赖于免疫层析技术,将具有强蛋白吸附性能的硝酸纤维素膜作为固相载体,被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依靠毛细管作用移动至特定位置的标志抗体上,形成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结构,显现出肉眼可见的条带。具体的方法如下:取约0.5-1cm2大小叶片放入1.5mL离心管中,用研磨棒将叶片研碎,加入200μL提取液搅拌均匀,将快速检测试纸条按标识的方向插入混合液中,5min后观察结果。如果出现检测条带和质控条带即为阳性,只出现质控带则为阴性(钱雪艳等, 2016)。

《大豆转化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图11 T0转基因大豆植株bar蛋白试纸条鉴定(钱雪艳等, 2016)。

小远叨叨
大豆下胚轴毛根体系与离体毛根体系都可以用于大豆基因编辑稳定转化之前的编辑载体编辑效率的检测,但是从工作量以及实验周期的角度上来看,更推荐离体毛根体系,因为该体系周期短,工作量小,操作相对简单。大豆阳性苗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目前最主流的还是以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的检测方法。寻找快速简便且低成本的转基因检测方法对于科研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大家如果想了解更多方法还需要多多查阅文献去学习哦!

References:

刘志敏等.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萌发种子转化技术[J]. 生物技术通报. 2013, 08:83-87.

茆少星. 转基因产品四种快检方法比较与快检方法评价模型构建[D]. 2021, 南京师范大学,MA thesis.

钱雪艳等.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转化cry1Iem基因[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 06:757-763.

Bai M, Yuan J, Kuang H, et al. Generation of a multiplex mutagenesis population via pooled CRISPR‐Cas9 in soya bean[J].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20, 18(3): 721-731.

Brandt K M, Gunn H, Moretti N, et al. A streamlined protocol fo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protoplast iso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with CRISPR-Cas 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es[J].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20, 11: 769.

Cheng Y, Wang X, Cao L, et al. Highly efficient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mediated hairy root transformation for gene functional and gene editing analysis in soybean[J]. Plant Methods, 2021, 17(1): 1-12.

Chen L, Yuan S, Cai Y, et al. See the color, see the seed: GmW1 as a visual reporter for transgene and genome editing in soybean[J]. The Crop Journal, 2022, 2214-5141.

Di R, Purcell V, Collins G B, et al.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soybean lines expressing the bean pod mottle virus coat protein precursor gene[J]. Plant Cell Reports, 1996, 15(10): 746-750.

Do P T, Nguyen C X, Bui H T, et al. Demonstration of highly efficient dual gRNA CRISPR/Cas9 editing of the homeologous GmFAD2–1A and GmFAD2–1B genes to yield a high oleic, low linoleic and α-linolenic acid phenotype in soybean[J]. BMC plant biology, 2019, 19(1): 1-14.

Fan Y, Wang X, Li H, et al. Anthocyanin, a novel and user-friendly reporter for convenient, non-destructive, low cost, directly visual selection of transgenic hairy roots in the study of rhizobia-legume symbiosis[J]. Plant Methods, 2020, 16:94.

Kereszt A, Li D, Indrasumunar A, et al.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soybean to study root biology[J]. Nature protocols, 2007, 2(4): 948-952.

Naim F, Shand K, Hayashi S, et al. Are the current gRNA ranking prediction algorithms useful for genome editing in plants?[J]. PLoS One, 2020, 15(1): e0227994.

Shan Q, Wang Y, Li J, et al. Genome editing in rice and wheat using the CRISPR/Cas system[J]. Nature protocols, 2014, 9(10): 2395-2410.

Nishizawa K, Kita Y, Kitayama M, et al. A red fluorescent protein, DsRed2, as a visual reporter for transient expression and stable transformation in soybean[J]. Plant Cell Rep, 2006, 25:1355-1361.

Wang W, Akhunova A, Chao S, et al. Optimizing multiplex CRISPR/Cas9-based genome editing for wheat[J]. BioRxiv, 2016: 051342.

Zheng N, Li T, Dittman J D, et al. CRISPR/Cas9-based gene editing using egg cell-specific promoters in Arabidopsis and soybean[J].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20, 11: 800.

《大豆转化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