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J |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开发高密度SNP基因分型芯片助力猕猴桃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重要性状遗传机制研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猕猴桃资源与育种团队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发表题为“Development of a 135K SNP genotyping array for Actinidia arguta and its applications for genetic mapping and QTL analysis in kiwifrui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开发猕猴桃高密度SNP基因分型芯片,开展了猕猴桃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四倍体软枣猕猴桃的遗传特性研究,研究结果为后续猕猴桃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重要性状遗传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PBJ |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开发高密度SNP基因分型芯片助力猕猴桃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重要性状遗传机制研究》

猕猴桃隶属猕猴桃科猕猴桃属(Actinidia Lindl.),因其富含维生素C、果胶和独特的口感,被誉为“水果之王”。中国是猕猴桃原产地,我国猕猴桃种植面积及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由于猕猴桃是典型的雌雄异株植物,父本不结果、子代雄株多、倍性复杂等障碍,导致传统育种效率较低。分子育种技术在品种选育中的应用可以避免父本选择的盲目性、提高早期选择准确度等,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
本研究基于猕猴桃种质资源的重测序数据,开发出高密度SNP基因分型芯片,并对猕猴桃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同时,对四倍体软枣猕猴桃F1群体315个子代进行基因分型,构建长度为3060.9 cM、覆盖29条染色体的整合遗传图谱。研究发现软枣猕猴桃与二倍体中华猕猴桃的基因组保持高度的共线性(图1)。结合杂交群体性别的表型数据,定位到雄性特异区域,进一步获得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另外,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不同剂量标记在子代中的分离模式和染色体配对情况,发现作为同源四倍体的软枣猕猴桃(2n=4x=116),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配对存在偏好性(图2),为进一步研究多倍体特殊遗传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方金豹研究员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植物育种系Chris Maliepaard为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王然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PBJ |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开发高密度SNP基因分型芯片助力猕猴桃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重要性状遗传机制研究》
图1.四倍体软枣猕猴桃F1群体遗传图谱和与中华猕猴桃基因组的共线性分析。
《PBJ |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开发高密度SNP基因分型芯片助力猕猴桃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重要性状遗传机制研究》
图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配对模式。
文章来源:植物生物技术Pbj
《PBJ |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开发高密度SNP基因分型芯片助力猕猴桃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重要性状遗传机制研究》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