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任重而道远

DNA-free或Transgene-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能够产生非转基因的基因组编辑植物或动物,消除了基因编辑载体整合到基因组中带来的风险,也减少了基因编辑的脱靶率。这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基因编辑产品在环境和食品安全方面的顾虑,对于基因编辑育种的推广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获得更高效、适用性广、投入低的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我们任重而道远。

1.为了生存
我们的祖先曾有长达250万年的时间里靠狩猎采集维生,直到大约七千年以前,祖先从杂草中选择了水稻或是小麦的祖先进行大量的种植,并选择在水源附近定居,从而开启了漫长的农耕文明。一直以来,农作物为人类的生活提供食物、饲料、燃料和其他消耗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到2050年,人口预计将达到100亿。面对气候变化、耕地减少和可用水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为了养活快速增长的人口,人们迫切需要创新作物育种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并加速可持续农业发展(Gao et al., 2021)。

《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任重而道远》

图1 人类在大约七千年前开始农耕(来源于https://www.360kuai.com)。

1.1 作物育种简史

1.1.1传统育种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农作物进行大量种植并储存其种子,这是作物育种的雏形;到了近现代,人们开始进行杂交育种,将双亲中的优良性状结合于一体,增加了遗传多样性,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但杂交育种的过程缓慢、复杂,并且在不同物种间不能进行杂交;随后发展起来的突变育种通过使用化学诱变剂或物理辐射引入随机突变扩大了遗传变异,但这种突变完全随机,生成和筛选大量突变体具有挑战性。即使采用标记辅助育种方法来提高选择效率,但这种耗时、费力、无目标的育种计划也无法跟上作物增产的需求(Chen et al., 2019, Gao et al., 2021)。

1.1.2分子育种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转基因育种(Genetically modified breeding, GMB)开始被应用于医药和食品工业领域,它是将目标基因经过克隆和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从而快速生产具有改良特征的生物的育种方法,这打破了生殖隔离的瓶颈。然而,该方法的应用需要漫长而昂贵的监管评估过程,同时受到公众关注的限制。近年来,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通过诱导生物自身的DNA修复机制,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较为精准地修饰,这类似于基因组的自然变异。而且该技术在向更加精准编辑的方向发展,是未来精准定向作物育种的强大工具(Chen et al., 2019, Gao et al., 2021)。

《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任重而道远》

图2 现代农业育种方法的比较(Chen et al., 2019)。

CRISPR/Cas9系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基因编辑技术,但该系统发挥作用都需要将携带有Cas9-sgRNA以及转基因筛选标记的表达元件通过农杆菌介导等方式导入到受体植物材料中,会将表达元件整合到其基因组上,而非整合元件还可能在植物细胞中传递,造成诸如脱靶、染色体损伤等较为严重的副作用。这影响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同时可能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也是限制其商业化的主要因素。尽管插入的外源基因可以通过自交或者回交的手段,从编辑后代植株染色体中分离去除,但该过程费时费力,对于一些倍性复杂、育种周期长或无性繁殖的植物更是如此。因此,建立高效的非转基因(DNA-free)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对于推动基因编辑作物的商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
2.1 通过遗传分离进行筛选

常规稳定转化介导的基因组编辑适用于大多数植物,但通过遗传分离出DNA-free的基因编辑作物需要大量的劳动和时间。因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些方法来提高遗传分离的筛选效率。

2.1.1 荧光标记或抗性筛选

案例一:

为了从基因编辑作物的子代中筛选出DNA-free的编辑作物,赵云德教授团队构建了带有mcherry荧光蛋白标签的CRISPR/Cas9载体,这样不含有CRISPR/Cas9表达元件的种子就不产生红色荧光,可以利用显微镜对DNA-free的T1代种子进行视觉识别(图3)。这种荧光标记的方法节省了植物生长、基因组DNA提取和基因分型的时间,适用于建立高通量和自动化筛选系统(Gao et al., 2016)。

《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任重而道远》

图3 (A)包含mCherry荧光蛋白表达元件的CRISPR/Cas9载体的示意图。(B)在显微镜下看到的T1代种子,其中DNA-free的种子不产生红色荧光(Gao et al., 2016)。

案例二:

在水稻中,CYP81A6能够编码一种P450细胞色素蛋白,使其对苯达松除草剂具有抗性。而沉默CYP81A6会使水稻植株对苯达松敏感。浙江大学舒庆尧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RNA干扰(RNAi)的策略,称为CRISPR-S。研究人员将CYP81A6-hpRNAi表达元件添加到CRISPR/Cas9结构中,可获得对苯达松敏感的转基因植物。研究人员向T1植物喷施苯达松后,转基因T1幼苗开始脱水或死亡。相比之下,DNA-free的T1幼苗能够正常生长(图4f)(Lu et al., 2017)。

《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任重而道远》

图4 DNA-free水稻植株的筛选(Lu et al., 2017)。(a)添加CYP81A6-hpRNAi表达元件的CRISPR-S载体pHun4c12s的示意图。(b)抗苯达松的T0代植株(左,T0-R)和对苯达松易感的T0代植株(右,T0-S)。(c)T0-S和T0-R植物中Cas9的相对表达水平。(d)T0-S和T0-R植物中CYP81A6相对转录水平。(e)说明对苯达松的抗性和易感在T1代中的遗传分离。(f)T1幼苗叶面喷洒苯达松(1000mg /L)1周后的症状。(g)16个T1品系中对苯达松敏感和抗苯达松的植株的遗传分离。(h)19号植株Cas9的相对表达水平。

2.1.2转基因杀手CRISPR(TKC)系统

通过基因标记等方法来辅助鉴定DNA-free的编辑作物仍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和时间。如果CRISPR结构在基因编辑任务完成后进行自我消除,会大大减少获得DNA-free基因组编辑植物所需的时间和劳动力。为了进一步降低筛选的人工和时间成本,赵云德课题组开发了TKC(Transgene Killer CRISPR)系统,利用TKC系统实现转基因的自我清除。这种方法将基因编辑元件与花粉和胚特异性自杀元件组合成一个连锁的系统,在基因编辑发生之后,自杀元件能特异的杀死含转基因的花粉和种子,从而自主筛选出DNA-free且能稳定遗传的基因编辑植株,无需花费额外的时间和人力进行鉴定(图5)。经研究人员检测,由TKC系统产生的T0植株的所有后代T1都是无转基因的,并且都在靶基因中存在编辑,这表明TKC系统在编辑目标基因和去除转基因方面都非常有效  (He et al., 2019)。
《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任重而道远》
图5 程序性自杀基因介导的转基因清除能够加速鉴定DNA-free和转基因植物(He et al., 2019)。(A)TKC(Transgene Killer CRISPR)质粒的关键表达元件。自杀元件与选择标记和CRISPR基因编辑元件在同一质粒中。自杀元件分为两个组分:CaMV 35S启动子控制下的CMS2可杀死任何含有转基因的花粉粒;由早期胚胎发生特异性启动子REG2控制的BARNASE会导致含有转基因的胚胎死亡。(B)TKC的基因编辑阶段。在组织培养和营养生长过程中,TKC质粒表达Cas9和gRNA来编辑靶基因。在这个阶段,自杀装置没有被激活。(C)TKC的转基因清除阶段。在T0生殖阶段,植物中的许多细胞已经被编辑,CMS2和BARNASE分别导致花粉粒和胚胎死亡,因此含有转基因的花粉和胚胎会自我消除。T0植株的所有子代均为DNA-free植株,但只有部分子代发生基因编辑。

2.2 瞬时表达CRISPR/Cas9 DNA/RNA基因编辑系统

虽然通过遗传分离来筛选DNA-free基因编辑作物已经在大多数物种中成功实现,但这种策略需要有性分离,并且需要繁殖到T1代才能起作用,因此对于幼苗期长或无性繁殖的植物,如梨、马铃薯和草莓等并不适用。因此,需要开发更加实用高效的策略。

由于环状质粒或RNA,不易被整合进植物基因组中,中科院高彩霞团队和邱金龙团队将CRISPR/Cas9质粒DNA(TECCDNA)或其转录的RNA(TECCRNA)通过基因枪法直接转入小麦胚中(图6)(Zhang et al., 2016)。在瞬时表达和发挥作用后,质粒DNA或RNA会被细胞内源核酸酶分解,从而实现DNA-free的基因编辑,尤其是TECCRNA,在整个基因组编辑过程中不涉及外源DNA。研究人员对该系统在小麦基因组中的定向编辑效果进行了测试。通过对4个小麦品种的7个内源基因(共9个靶位点)靶向编辑发现,TECCDNA在小麦T0转基因植株中编辑效率为1.0%-9.5%,DNA-free基因编辑植株的比例为43.8%-86.8%。TECCRNA的基因编辑效率仅为1.1%,但基因编辑的植株均不含转基因。对突变体植物中32个潜在脱靶位点进行分析,发现通过瞬时表达CRISPR/Cas9 DNA或RNA获得的突变体中均未发生脱靶效应,证明这两种方法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此外,该方法简单、成本低,无需进行繁重的抗性筛选。

《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任重而道远》

图6 利用TECCDNA/TECCRNA获得DNA-free基因组编辑小麦的流程图(Manghwar et al., 2020)。

2.3 RGEN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s, RNPs)基因编辑系

RGEN RNPs基因编辑系统是将预先组装好的Cas9蛋白-sgRNA核糖核蛋白(RNPs)直接递送到植物细胞中进行基因编辑,而不是递送编码这些成分的质粒,可以消除在宿主基因组中插入表达元件的可能性,因此获得的突变体全部都是DNA-free的植物。这一系统最早应用于人类细胞中,研究表明RNPs复合体进入细胞后会立即作用于染色体靶位点,并被细胞内的内源性蛋白酶迅速降解(图7)(Kim et al., 2014)。将该系统运用到植物中还可减少再生整株植物嵌合体和脱靶效应的频率。并且这种直接递送蛋白质复合体的方式,不需要进行密码子优化或是寻找表达Cas9和gRNAs的最优启动子,可以扩大基因组编辑的适用性,适用于所有可转化的植物物种。

《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任重而道远》

图7 RNPs或质粒转染的基因组编辑的T7E1分析和Western blotting(Kim et al., 2014)。T7E1分析表明,RNPs进入细胞后就会作用于染色体上的DNA靶标,并且在电转染后一天内基因突变水平就达到了平台期。相比之下,通过质粒转染的基因编辑需要三天时间才能达到相同的突变水平。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Cas9蛋白会在细胞中迅速降解,转染后24小时,几乎检测不到Cas9。相比之下,质粒转染方式的Cas9蛋白在细胞内持续表达了几天。

RNPs没有天然的细胞穿透活性,需要辅助递送进生物体中。在动物细胞中,RNPs转染细胞的方法主要是阳离子脂质载体运输法和电转染法。而植物中有PEG-Ca2+法、基因枪法等。RNPs递送的受体也可以是原生质体、胚胎细胞或合子。不同递送方法、不同受体形式或物种会导致不同的基因编辑效率。

案例一:

Woo等人将RNPs通过PEG-Ca2+介导的方式直接递送至拟南芥、烟草、莴苣和水稻的植物原生质体中(图8),实现了植物基因组编辑,并以高达46%的效率获得了DNA-free基因编辑植株(Woo et al., 2015)。

《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任重而道远》

图8 在烟草、拟南芥和水稻植物原生质体中RGEN RNPs编辑系统的编辑情况(Woo et al., 2015)。(a)T7E1分析和靶向深度测序测定的基因突变效率。(b)植物细胞中RGEN RNPs诱导的突变DNA序列。(c)拟南芥原生质体BRI1基因被编辑的时间过程分析。

案例二:

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的Erika Toda等人以体外受精的合子为RNPs递送的受体来进行基因编辑,这在被子植物中是首次报道。研究人员首先利用电融合的方式使获得的水稻精细胞和卵细胞完成受精,在融合1小时内通过PEG-Ca2+介导的方式,将预先组装好的Cas9-sgRNA RNPs递送至合子胚中(图9)。通过组织培养并在没有筛选剂的情况下可获得全程DNA-free且经过基因编辑的目的植株,获得理想株系的效率在14-64%之间(Toda et al., 2019)。

《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任重而道远》

图9 利用体外受精的合子进行DNA-free基因编辑的流程图(Toda et al., 2019)。

2.4 RNA病毒介导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

浙江大学李正和教授研究团队将CRISPR/Cas9表达元件插入到一个工程化的植物负链RNA弹状病毒(SYNV)载体中(图10a),使用重组载体(SYNV-tgtRNA-Cas9)对本氏烟的多个内源基因进行基因编辑,最终获得了40-91%的高效编辑效率。研究人员对获得的30个再生本氏烟植株M0进行基因分型,发现再生植株中93%携带靶向编辑,其中高达57%携带纯和突变或四等位基因突变。此外,他们还发现产生的基因编辑可在后代中稳定遗传,传递规律符合经典的孟德尔遗传定律。由于弹状病毒无法通过种子传播,所有的M1和M2后代植株均不携带病毒。由于RNA病毒复制过程不涉及DNA阶段,病毒基因组无法整合到寄主植株染色体,因而编辑植株不含外源DNA片段(Ma et al., 2020)。

《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任重而道远》

图10 利用工程化RNA病毒(SYNV)介导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对本氏烟进行基因编辑(Ma et al., 2020)。(a)SYNV基因组结构和gRNA以及Cas9表达策略的示意图。(b)SYNV-tgtRNA-Cas9对gGFP1或gGFP2位点进行编辑后,使用绿色荧光观察本氏烟16c植株。(c)利用Sanger测序分析GFP靶位点突变的模式和效率。(d)PCR-RE法检测b中植物有症状叶片的GFP靶点突变效率。(e)免疫印迹分析病毒结构蛋白、Cas9和GFP在感染叶片组织中的表达情况。(f)测定受感染植物中病毒粒子的长度。

2.5 单倍体诱导编辑技术Hi-Edit

考虑到将CRISPR/Cas9 DNA/RNA或RNP递送至细胞中的方法成本较高,先正达公司Kelliher等人建立了名为Hi-Edit的育种改良策略,巧妙地将单倍体诱导育种与基因编辑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基因编辑技术对任意作物品种的快速改良。玉米MATL基因失活后可以得到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研究人员将含有靶标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转入纯合matl基因型的玉米中,再将该植株花粉授到待改良品种的雌穗上,就可得到靶标基因被编辑的单倍体品种。经检测,在单倍体后代中,6个玉米自交系中有5个实现了基因组编辑,基因编辑效率超过3%。然后对编辑的单倍体进行基因组加倍即可得到改良的品种(图11)。因为携带基因编辑载体的供体通过单倍体诱导系导入到玉米中,其染色体在受精后会被清除,因此获得的子代不会含有父本遗传信息,不需要多次回交,缩短了育种周期。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修饰拟南芥中的CENH3基因(与单倍体诱导有关的基因),开发出用于双子叶植物中的Hi-Edit系统。该策略将对当今的育种流程带来革命性地影响(Kelliher et al., 2019)。
《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任重而道远》
图11 单倍体诱导系Hi-Edit过程的模型(Kelliher et al., 2019)。

3.安全监管启示
科研人员为建立高效的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已经开发出不少策略,上述案例也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方法在不断地推动着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上的发展,同时科学家和公众也越来越关注基因编辑作物的监管政策。

2020年6月,美国农业部提出了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支持性指南,认为无外源基因导入的基因编辑作物无需监管,采用类似政策的国家有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智利、哥伦比亚、以色列等。而欧盟对转基因作物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态度,倾向于将基因编辑作物等同于转基因作物,但这一裁定,在科学界和行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纷纷表示这将阻碍欧洲基因编辑研究和产业化发展,要求欧盟放宽基因编辑产品的产业化。2022年1月24日,我国农业农村部制定公布了《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其中对于未引入外源基因的基因编辑植物的安全监管,科研人员需要依据在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方面可能产生的风险申报安全评价。

虽然每个国家都在根据自己的国情、研发进展等对基因编辑作物制定不同的监管政策,但是大多还是倾向于采取产品导向的监管政策,即根据产品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采取监管措施。DNA-free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由于不会引入外源基因,在国际和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获得更加高效、适用性广、投入低的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有助于加速作物育种进程、降低监管成本、推动基因编辑作物的产业化应用,我们任重而道远。

References:

Chen K, Wang Y, Zhang R, Zhang H, Gao C. 2019. CRISPR/Cas Genome Editing and Precision Plant Breeding in Agriculture. Annu Rev Plant Biol 70:667-697.

Gao C. 2021. Genome engineering for crop improvement and future agriculture. Cell 184:1621-1635.

Gao X, Chen J, Dai X, Zhang D, Zhao Y. 2016.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Reliably Isolating Heritable and Cas9-Free Arabidopsis Mutants Generated by CRISPR/Cas9-Mediated Genome Editing. Plant Physiol 171:1794-1800.

He Y, Zhao Y. 2019.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in generating transgene-free and genetically stable CRISPR-edited plants. aBIOTECH 1:88-96.

Kelliher T, Dakota Starr, Xiujuan Su, Guozhu Tang, Zhongying Chen. 2019. One-step genome editing of elite crop germplasm during haploid induction. Nat Biotechnol 37:287-292.

Kim S, Kim D, Cho SW, Kim J, Kim JS. 2014. Highly efficient RNA-guided genome editing in human cells via delivery of purified Cas9 ribonucleoproteins. Genome Res 24:1012-1019.

Lu HP, Liu SM, Xu SL, Chen WY, Zhou X, Tan YY, Huang JZ, Shu QY. 2017. CRISPR-S: an active interference element for a rapid and inexpensive selection of genome-edited, transgene-free rice plants. Plant Biotechnol J 15:1371-1373.

Ma X, Zhang X, Liu H, Li Z. 2020. Highly efficient DNA-free plant genome editing using virally delivered CRISPR-Cas9. Nat Plants 6:773-779.

Manghwar H, Li B, Ding X, Hussain A, Lindsey K, Zhang X, Jin S. 2020. CRISPR/Cas Systems in Genome Editing: Methodologies and Tools for sgRNA Design, Off-Target Evaluation, and Strategies to Mitigate Off-Target Effects. Adv Sci (Weinh) 7:1902312.

Toda E, Koiso N, Takebayashi A, Ichikawa M, Kiba T, Osakabe K, Osakabe Y, Sakakibara H, Kato N, Okamoto T. 2019. An efficient DNA- and selectable-marker-free genome-editing system using zygotes in rice. Nat Plants 5:363-368.

Woo JW, Kim J, Kwon SI, Corvalan C, Cho SW, Kim H, Kim SG, Kim ST, Choe S, Kim JS. 2015. DNA-free genome editing in plants with preassembled CRISPR-Cas9 ribonucleoproteins. Nat Biotechnol 33:1162-1164.

Zhang Y, Liang Z, Zong Y, Wang Y, Liu J, Chen K, Qiu JL, Gao C. 2016. Efficient and transgene-free genome editing in wheat through transient expression of CRISPR/Cas9 DNA or RNA. Nat Commun 7:12617.

《DNA-free基因组编辑技术任重而道远》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